全国首部“城市家具”国家标准将在五个新城落地,不断升级的“城市家具”,打造更有温度的未来之城

微信图片_20220919094921

如果说城市是“家”,那么街道就是城市的“客厅”,街角路边的每一个路灯、座椅乃至果皮箱都是“家具”。耐用更耐看的设计,不仅影响着家的美观与否,还影响着“家”的温度和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幸福感。

“过去,‘城市家具’只能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,如今正变得越来越智能、越来越人性化。”全国首部城市家具国家标准的牵头制定者,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鲍诗度对此感触尤深。他正带领团队为上海的“城市家具”进行全新美学升级。在他看来,“城市家具”不仅通过高科技赋予城市未来感,最核心目标是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,打造一座更有温度的未来之城。

微信图片_202209190949211

“城市家具”升级,升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人性化功能

今年,不少市民或许已经发现,外滩的“界面”变得更清爽:矗立在马路两侧的电线杆减少了75%,取而代之的是100多根功能集约的综合杆。像这样数字化的“城市家具”,悄然改变了城市的“品相”。

“这只是第一代产品,现在已经升级到第三代了。”鲍诗度告诉记者,最新版的综合杆即将在松江新城落地,不仅技术更先进,外型设计更具未来感,而且当路人遇身体不适等突发情况时,还可以通过新版综合杆上的触屏一键求救。接入全市大数据平台的综合杆后台会迅速将其所处位置、个人基本信息、既往病史等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相关部门,方便第一时间匹配力量应急处理。

“在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郊区,这些综合杆既具备‘城市家具’的基本功能,还能作为城市‘守护者’,让每个路人都更有安全感。”鲍诗度告诉记者。

更多未来版的“城市家具”运用互联网+、大数据等技术,不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,也将推动城市的精细化治理。比如,共享单车停车处的地钉将具备蓝牙功能,骑车人只有停准位置,让车辆和地钉的蓝牙信号匹配,才能完成归还和扣费手续,这可以有效解决地铁口、商场门前等地规范停车的问题。

美好的“家具”让道路更有“黏性”,为快节奏时代带来“慢生活”感受

公共空间的每一件“城市家具”设计,都是高品质生活的一面镜子。在走访了多国以宜居闻名的城市和小镇后,鲍诗度有一则发现:人行道越宽的地方,往往令人更感惬意;马路的“颜值”越高则越有“黏性”,总是能让人们的脚步慢下来、生活慢下来。

个中道理很简单:一条条通畅安全、分隔合理、绿意盎然或沿街商业丰富的道路,非常适合和家人、朋友一起漫步。

“新的‘城市家具’升级也将在五个新城尝试,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感受到‘慢生活’的幸福。”鲍诗度带领团队花了一个多月实地“丈量”了松江区的“城市家具”,并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照片。照片上,哪些街道路灯杆、标志牌林立,哪些街道电箱、信号机箱等箱体外露,包括凹凸不平的井盖、被阻隔的盲道等都被一一标出。

微信图片_202209190949212

“过去公共设施的建设普遍比较随意,甚至有的道路上,斑马线直通隔离绿化带,行人反倒被拦住。”鲍诗度直言,从路缘石的高度,到花坛、电线杆、垃圾箱等城市家具的摆放,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,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体验感。

比如,“平”就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!他举了个例子:能不能让一位推着婴儿车的父亲或母亲,从出门到回家全程步行的过程中,无需抬起一次婴儿车?同理,还有坐轮椅的老人、拖行李的年轻人,能不能在途中一路畅行、不必担心遇到障碍?这就要求城市的人行道足够宽阔、有合适的坡度以及畅通无阻,与之相关联的地砖、井盖、树穴、树篱等也必须齐平。

微信图片_202209190949213

城市美学更新理念,要从传统文化汲取设计灵感

科技加持的“城市家具”往往更智能,但是最打动人心的设计一定饱含深厚的文化意蕴。鲍诗度告诉记者,当下“城市家具”设计美学的理念更新,就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源源不断的灵感。

微信图片_202209190949214

随着上海五个新城的建设推进,首部国家标准指导下的“城市家具”规划将在这里率先落地。在松江新城,鲍诗度带领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团队深挖本土特色,梳理出广富林文化遗址、松江方塔、九峰三泖等文化“标识”。它们作为独具特色的设计元素,将成为城市雕塑、花坛、井盖、栏杆上的“点睛之笔”,打造未来居民生活中随处可见的“微景观”。

“新型城市美学最需要更新的是理念,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,需要完美糅合地域特色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。”鲍诗度认为,唯有如此,“城市家具”才能成为城市美学乃至城市精神的具象载体,也才能与“城市客厅”,乃至与城市这个“家”融为一体。从长远来看,令人幸福感更强的生活环境,对于经济发展无疑也将起到积极作用。



友情链接: